观点

2025-08-09 03:17:00 实时讯息

中经记者陈雪波采访整理

高水平赛事对经济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

成都已经举办过大运会,再举办世运会和一些高水平赛事,对城市IP、城市游览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了人气,就有资金流、信息流,对城市长期经济发展会起到明显带动作用。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这些新质生产力都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也是当前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牵引力。在赛事中充分运用这些科技手段,也能让赛事更有新意,是赛事组织管理更有效率的必要手段。而这些技术运用在赛事过程中,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检测,倒逼本地的企业、科研院所聚焦问题,有针对性地研发,提高产业匹配度、商用成熟度。我想这对解决人工智能生态的有关问题很有裨益,比如很多高校的技术研究有优势,但是产业对接很少,类似这样的问题。

票根经济能有效串联各类场景释放消费活力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

成都举办世运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成都素来有良好的消费基础与消费习惯,市民消费意愿强烈,再加上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这些都为赛事经济转化为长期经济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世运会的“票根经济”堪称高明之举。它打破了以往消费场景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票根串联起各类消费场景,实现了削峰填谷,有效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让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此外,成都世运会上科技的广泛应用也是一大亮点。科技与赛事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赛事本身的体验,还为赛事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创新应用,对本次世运会是一次丰富和提升,更为全世界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有望推动赛事经济迈向新的高度。

要将运动会和日常消费结合 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

体育赛事是营城的重要手段,世界上有些城市,就是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提高了城市在全球的影响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都市近年来坚持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以赛营城氛围。这次举办世运会,只是赛事营城中的一个重大活动,它会因为各种媒体的集中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会吸引不少旅游者,进而掀起一轮城市营销高峰。

运动会以后,这种关注度会逐渐下降,不可能直接转化为长期的影响力。要想保持影响的持续性,一方面,要借助运动会搭建的平台,注重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上下功夫,争取建立起合作的渠道;另一方面,要将世运会一些好的题材,尤其是抓住消费者眼球的消费项目,与日常开展的消费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挖掘潜力,将其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在这方面,不少城市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

短期“流量”变长期“留量”需强化“赛事名城”品牌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庆

从赛事流量转化来看,短期效果很明显。成都通过“票根经济”把观赛和吃住行游购娱这些二次消费直接连了起来,能直接拉动消费。而且赛事全周期的曝光,也激活了大家的体育消费意愿。长期来说,得靠三点: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升级能为体育消费提供支撑;第二,持续办赛能培育体育文化土壤;第三,就是强化“赛事名城”这个品牌,以此吸引投资和人才。

成都发展赛事经济的优势很突出,它有丰富的办赛经验和场馆资源,“乐活文化”和体育活力融合在一起,提升了城市魅力,也契合国家战略。而且这里的体育文化土壤在不断厚植,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