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发展赛事经济还要因地制宜

2025-05-22 08:19:00 实时讯息

崇礼冰雪赛事带动文旅热潮,贵州“村超”火遍全网,马拉松赛事席卷全国……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意识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体育赛事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更成为城市品牌塑造、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赛事经济日渐成为各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然而,发展赛事经济并非“一赛就灵”,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反而可能事与愿违。唯有立足地域特色,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赛事IP,才能让赛事经济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地理资源优势是打造赛事特色的有利条件,这也为赛事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依托热带海岛资源,海南已举办16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将椰林海岸、热带雨林等自然景观融入赛道设计,赛事期间旅游收入大增。崇礼168超级越野赛,赛道经过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云顶滑雪公园等地标,赛事期间周边酒店、饭店“一房难求”“一桌难求”,并带动户外用品销售火爆——地理资源已不仅是赛事的“背景板”,更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催化剂”。

反观一些城市,忽视自身资源条件,盲目跟风“马拉松热”,导致赛道设计千篇一律,参赛者体验感下降,赛事经济效果不佳。可见,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赛事经济才能更为长久。

文化是赛事的灵魂。贵州榕江“村超”的爆火,正是将足球赛事与苗族侗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中场表演,侗族大歌、苗族歌舞精彩上演;赛场外,村民摆起长桌宴,售卖蜡染、银饰。2024年,榕江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36%;旅游综合收入达108.03亿元,同比增长28.64%。这种“赛事+民俗”的模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让经济收益从赛场溢出至整条产业链。石家庄足球群众基础雄厚,具有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举办的“庄超”五人制足球联赛等比赛成为独具石家庄特色的赛事品牌IP。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地方举办的赛事,却因文化认同不足导致“水土不服”。这启示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赛事经济,需要文化共鸣,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才能形成情感连接与消费黏性。

体育赛事在促消费、惠民生领域潜力巨大,许多城市把赛事经济作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不过,一些城市缺乏长期规划,办赛时轰轰烈烈,赛后却陷入低谷。

如何以体育赛事为支点,因地制宜发展赛事经济,撬动更大经济版图?

赛前规划赛后利用同样重要。曾承办过亚洲杯足球赛的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在赛后化身全民健身中心、演唱会场地、电子竞技赛场,通过植入智慧场馆系统,场地使用率提升至87%,创造了单日6场活动无缝衔接的运营纪录。这证明,赛事经济的长效发展必须与地方产业规划深度绑定,避免“重建设、轻运营”的短视行为。

因地制宜发展赛事经济,还要深度挖掘与创新整合地域资源优势。从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山海画卷”,到贵州“村超”的“民俗盛宴”,再到崇礼冰雪赛事的“冷资源热效应”,无不印证,只有重视地域差异,不简单“复制粘贴”,才能让赛事经济走出可持续道路。未来,随着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各地更需久久为功,将赛事IP培育与城市更新、乡村全面振兴等有机结合,让每一场赛事都成为讲述地方故事、激活经济活力的生动实践。(张 镜)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