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理想的AI,让病人感觉不到它存在丨中国医师节·与AI同行

2025-08-19 08:01:00 实时讯息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文 赵明/视频 何嘉琦/图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当白衣执甲的坚守与智能科技的浪潮相遇,医疗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川观新闻特别推出“与AI同行”策划,将对话三位站在医工交叉前沿的头部医院探索者,看AI如何成为医者的“第三只眼”。本期,我们对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

与AI对话:工具之上,关怀为魂

“我是华西医院院长吗?”Deepseek刚发布时,罗凤鸣曾抛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AI的回答颇具智慧:“根据您的提问推测,您可能是。”提问之前,他还问了“华西医院的优势和不足”,而Deepseek的回答比较客观。“它说,华西医院诊疗量大,服务流程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这也是大型公立医院常见的情况。”

在呼吸领域的专业问答中,AI的快速响应与高准确率更让他印象深刻,“问间质性肺疾病的最新诊疗进展,它能直接把关键信息拎出来,比翻文献省太多事。”

日常工作里,AI早已成为罗凤鸣的得力助手。查数据、查指南、捋流程、总结科研动态,这些曾经耗时长的工作,如今借助智能工具效率倍增。

而医院内部,“华西黉医”医学大模型,也早已融入医院医疗服务的每个环节。3月19日,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作为唯一一家医疗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具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西黉医”医学大模型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华西黉医”大模型主要服务于临床、管理、教学和科研等专业领域。“我也曾询问过它一些办事流程相关问题,比如,胸外科手术后的复查时间,它能依据所学知识给出回答;在慢病管理方面,设定随访队列时,它也能根据指示通知患者,这些应用体现了大模型的实用性。”

不管是Deepseek还是“华西黉医”医学大模型,罗凤鸣始终保持清醒:“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服务于人的人文科学。作为医务人员,应始终牢记‘病人至上’,将人文关怀贯穿医疗各环节。”

罗凤鸣认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工具再智能,也替代不了医生的眼睛和语言。“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人工智能可能只能给出治疗建议,但医生的语言安慰同样是重要的‘药物’。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而非单纯的‘病’。”

融入AI:于“无声”处重构医疗全流程

走进华西医院,AI早已像空气般渗透在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

“理想的AI应用,应让患者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罗凤鸣说,华西医院的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而非让患者面对冰冷的技术。他举例,慢病随访时,人工智能可能会自动拨打电话;手术一个月后的随访,会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提醒患者。这些应用已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如今,在诊前,华西医院体检中心的“总检报告智能体”成了主检医师的“减负神器”,针对体检中心主检工作存在的强度大、重复性高、报告质量参差不齐、质控标准难统一以及结果解读专业性强等核心痛点,“总检报告智能体”不仅快速生成报告,还能给出个性化健康建议,让报告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进入疾病症状期,“预问诊智能体”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医生问诊服务,自动生成结构化预问诊病历,对接线下诊间系统,让医生快速掌握关键信息,提升问诊效率和患者看诊体验。

诊中的变化同样显著,“生成式病历智能体”成了医生的“速记员”。入院记录、手术记录等6类核心文书,一键就能生成,医生只需补充调整,把更多精力放在与患者沟通上。而在高风险治疗环节,手术台旁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则像位经验丰富的“监工”,可对术中关键信息进行智能识别,提供实时辅助决策分析,让手术安全多了一重保障。

出院不是AI服务的终点。罗凤鸣介绍,AI驱动的“患者全程管理系统”会准时发来复诊提醒、用药叮嘱等个性化服务,医疗关怀延伸至院外。

这些变革的背后,是华西与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科大讯飞等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近期,华西医院也在与腾讯、阿里等展开合作,进一步优化模型和产品,未来也将继续拓展更多场景的AI应用。“合作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人工智能而做人工智能,而是希望通过资源投入,解决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率等问题,让医院高效运转,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延伸AI: 让优质医疗穿透时空 服务更多“远方”

如今,华西医院的AI能力还在沿着网络脉络向外辐射。

据华西医院统计,目前华西区域协同体系包含10家托管医院(包括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个研究型医院)、12家领办型医联体(省内11家、省外1家),已建立53个学科联盟,覆盖全国1253家医疗机构;拥有728家远程联盟单位、157家城市社区联盟单位。

“放射影像质量控制方面,我们通过AI提升基层CT、X光检查的质量,甚至与企业合作研发设备,将质量控制功能融入其中,提醒基层医务人员。”罗凤鸣表示,当前,华西医院通过赋能基层医院,让复杂病例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诊疗服务,降低转诊率,助力基层医院建立标准化诊疗路径,提升诊疗同质化水平。

这种辐射还延伸到更多“远方”。“华西的质量控制经验,也在通过AI推广‘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医疗机构,提升这些地区的诊疗质量。”

谈及华西医院运用AI的特色,罗凤鸣形容:“既有通用大模型整合多方资源,又有垂直领域大模型(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深度优化的人工智能模型)精准发力,满足不同场景、科室和专业的需求。”但他也坦言,距离理想中的智慧医院还有差距:“算法、算力、数据存储都还有提升空间,‘华西黉医’大模型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更广泛推广。

对于未来,罗凤鸣有着清晰图景——

患者有“数字健康助理”,就诊时可获取复查、挂号、检查等建议,术后会提示复查时间,以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和满意度为导向,成为全流程智能化陪诊助手。

医生有“医师诊疗助手”,帮助其关注病人情况,提供危机值预警和相关建议,提升诊疗效率和质量。

管理者有“智慧运营助手”,人工智能可设定管理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和实时分析提醒。

科研人员能通过“全流程科研管理助手”,了解领域最新进展,分析研究结果,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进程;

学生也能通过AI获得课程、学分、科室轮转等方面的指引。

在这里,AI是医生案头的得力帮手,是患者身后的无声陪伴,更是让优质医疗走出大院、抵达远方的那座桥。“长远来看,华西医院致力于打造智慧化医院,引领行业发展,但无论技术多先进,‘病人至上’的初心不能变。”罗凤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