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三要点:润燥、收阳、护脾胃

2025-08-11 09:15:00 实时讯息

立秋节气,作为夏秋交替的节点,暑热余威未散,而“秋燥”已悄然登场。口干舌燥、皮肤干痒、精神倦怠……这些“秋老虎”带来的不适,该如何化解?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计毅为市民带来这份立秋节气中医养生指南,助大家平稳过渡,为秋冬健康蓄力。

立秋养生需紧扣三大要点。润肺防燥:对抗干燥,滋养肺阴;收敛神气:顺应“秋收”规律,避免耗散阳气;健脾和胃:调和脾胃功能,为“贴秋膘”打基础。

饮食调理

“秋冬养阴”,立秋饮食需从“清热解暑”转向“滋阴润燥”,同时兼顾清暑余、健脾胃。

1.“四吃三不吃”原则

宜吃润燥食材:鸭肉滋阴润燥,老鸭冬瓜汤,清补不腻;莲藕生吃清热、熟吃健脾,凉拌或炖汤皆宜;秋梨润肺止咳,冰糖炖梨缓解干咳;南瓜补中益气,蒸食或煮粥护脾胃。

忌吃三类食物:冰饮、冰激凌等寒凉物,伤脾胃阳气,易致腹泻;西瓜、甜瓜等过季瓜果,“秋瓜坏肚”,加重胃肠负担;辣椒、生姜等辛辣品,助燥生火,加剧口干咽痛。

2.科学“贴秋膘”

传统“贴秋膘”需升级:重调脾胃而非盲目增肥。

选低脂优质蛋白:如鱼肉、鸭肉,搭配山药、百合等滋阴食材;控制食量:七八分饱为宜,避免暴饮暴食伤脾胃;推荐食疗方:百合雪梨汤(润肺止咳)、银耳枸杞羹(滋阴润肤)、山药莲子粥(健脾养胃)。

起居运动

1.作息:早睡早起,养阴收阳

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22时30分前入睡,助阳气收敛;6时—7时起床,让肺气舒展;午时(11时—13时)小憩20分钟,缓解秋乏。

2.保暖:护住“三关”防秋寒

昼夜温差增大,重点保暖三个部位。肚脐(神阙穴):睡觉时盖好腹部,防脾胃受寒;后颈(大椎穴):穿立领衣或系丝巾,防风邪入侵;脚踝(三阴交):穿袜避寒,睡前温水泡脚(水温40℃左右,15分钟即可)。

注意:“秋冻”需适度,老人、心血管患者不宜盲目受寒。

3.运动:柔缓舒展,微汗为度

秋季运动忌大汗耗津,宜选收敛舒缓项目。最佳时段:9时—11时或16时—18时(避晨露与高温);推荐运动:太极拳、八段锦(强肺调气)、慢跑、登山(开阔心胸);呼吸法:晨起静坐,腹式呼吸时默念“哂”字(不出声),重复30次,增强肺功能。

情志与防病

1.调情志:告别“悲秋”抑郁

秋对应“肺”,易生“悲”情。日光疗法:每日9时—10时晒背15分钟,促情绪愉悦;芳香调理:用甜橙、柠檬精油香熏,疏肝解郁;兴趣养生:书法、园艺、郊游,开阔心境。

2.防秋病:三类问题重点护

呼吸道不适:室内湿度保持40%—60%,按揉迎香穴(鼻翼两侧)100次/天;胃肠不适:停冰饮,早餐喝小米红枣粥暖胃,脾虚者加山药莲子;皮肤干燥:洗澡后涂润肤露,多吃银耳、黑芝麻滋阴润肤。

重点人群提醒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监测早晚血压,糖尿病患者注意足部保湿;

女性:经期避生冷,痛经可喝当归生姜羊肉汤;

老年人:晨练别太早,随身携带薄外套防温差。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樊华 图片为今日头条提供版权图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