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就业工作,需要众心合力撑起一片天
2025-07-06 15:15:00 实时讯息

伴随着毕业季的到来,2025届高校大学生就业季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近日,教育部在广州召开落实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华南片区调研座谈会上要求,2025届高校毕业生正在陆续离校,各地各校要把就业工作抓到最后一刻,加强困难毕业生兜底保障,确保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抓好就业工作,必须要众心合力,夯实就业基础,稳定好这块民生的“压舱石”。
202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其中,广东省2025届毕业生达87万人,规模同比增加3万人,加上省外境外流入的毕业生,就业总量持续增大。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各地各高校首先要拿出“真举措”,通过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形成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就业环境。今年5月,广东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发布《2025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全省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广东各高校也积极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实际行动推进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强化校企对接供需匹配,全力促进2025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伴随着2025届高校毕业生离校,2026届毕业生的就业潮也即将到来,作为高校,在积极开展“访园拓岗”行动,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深入拓展市场性岗位的同时,更要注重做深做细指导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着力提升育人实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改革步伐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高校要敢于打破“象牙塔”的围墙,建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机制。在培养环节,要积极将行业前沿技术、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比重。高校的就业服务更要前置化、全程化、精准化,从入校伊始的职业规划启蒙,到贯穿四年的能力锻造,再到毕业季的精准岗位推送与个性化指导,为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铺设坚实桥梁。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用心用情重点帮扶,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制,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落实好宏志助航培训任务,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着力健全帮扶体系。高校要重点关注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明确专人结对帮扶,实施“一人一策”,针对性提供高质量岗位信息。对于暂时还未找到工作的已经离校的毕业生,也要给予力所能及的持续关怀,帮助有意愿但是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岗位。
对于企业来说,也要站在国计民生的角度,树立长远眼光,将吸纳优秀人才视为宝贵投资而非单纯成本。应主动打破“唯经验论”的壁垒,更多地向应届毕业生敞开大门,提供更多实习、见习和正式岗位。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主动向前延伸人才链、实现“育人”与“用人”双赢的生动实践,着力培养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制造业当家战略注入强劲人才动能,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毕业生自身,也绝不能“等靠要”,更不能单纯地依赖父母的“输血”,对于心仪的工作要积极主动争取;对于喜欢的岗位,但是暂时能力还达不到的,要破除“一步到位”“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就”等刻板预期,可以先从适合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工作做起,梳理务实择业观和积极的职业发展观。更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忱,持续提升专业技能与可迁移的核心能力,主动适应甚至引领未来职场的要求变化。
当政府、企业、高校和毕业生多方力量汇聚,便能共同撑起一片承载千万青年梦想的广阔天空。中国很大,每一片土地都可以成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试验田。众心合力,便无惧风雨;协力撑持,必见朗朗晴空。
文|记者 孙唯图|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