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翠竹路垃圾桶边,散落杂物很“碍眼”

2025-05-07 09:41:00 实时讯息

近期,南都推出“圳街评测”栏目,记者化身观察员,走进深圳各个街道,深入城市治理末梢,对市民关心的民生相关问题开展现场评测。

“圳街评测”第二期走进盐田区盐田街道、罗湖区翠竹街道、福田区南园街道、南山区西丽街道,这四个街道都位于原特区内,南都记者抽取市民关注的四个街道的部分点位,进行市容环境的走访测评。现场情况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

罗湖区翠竹街道

贝丽北路有非机动车乱停 水田二街店门口散落垃圾

摊开地图,罗湖区翠竹街道被爱国路、布心路、文锦北路所环绕,区位上可谓是连接罗湖各处的“枢纽”,一条翠竹路从中间贯穿街道,这里是被写字楼与商厦环抱的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地,也拥有医院、学校、公园等成熟的城市配套。

4月23日晚,罗湖区翠竹街道翠竹路上一处垃圾桶旁散落着杂物。

4月22日、23日,记者在翠竹街道水贝一带走访。沿着翠竹路,途经翠竹公园,行至特发保税大厦,一路上道路平整,大部分路面总体算干净。但记者也看到,翠竹路路边的一处垃圾桶位置,有人将包装袋、包装盒和泡沫等随意丢弃在垃圾桶旁,该堆垃圾没被及时清理,散落在垃圾桶边,非常“显眼”。“看起来很不雅,很碍眼,希望能及时清理,维护好环境卫生。”有过往的行人表示。

4月22日傍晚,翠竹街道水田二街商铺外的地面散落着垃圾。

在水田二街也可以看到商铺门口散落着食品包装袋、纸屑等垃圾。沿街商铺门口,有一些学生吃完零食后随手将袋子、纸屑一扔,飘散到路面。“有小孩吃完零食后没注意,可以考虑放置垃圾桶,引导小孩把垃圾投放好。”有过往的行人表示。

在贝丽北路走访时,记者在金展珠宝广场附近看到,有非机动车随意停放至人行横道甚至机动车道上,堵塞道路。在一些划定非机动车停车区的地方,停车区停满非机动车后,留给人行道上行人通过的空间不到半米的宽度,行人只能被迫走到盲道上。

4月22日,翠竹街道田贝地铁站附近有流动摊贩出摊,行人通行受影响。

当记者穿行在贝丽北路上时,身边猛地出现了一个流动摊贩,摊主在电动自行车的车后座上加装了一个架子,摆放上工具和材料,摇身一变成了简易的烤肠摊,很突然地停在人流穿行的人行道上卖起了烤肠。像这样的流动摊贩还零散出现在了田贝地铁站附近、百仕达小学附近等人流较密集的路段。

“这种路边冷不丁就出现的流动摊贩,再围上几个停下来购买的顾客,对于行人通行还是有影响的,不注意的话还可能发生擦碰。”市民陈小姐表示。

“‘躲猫猫式’摆摊留不住老顾客,生意也不理想,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在人流较旺的地段划定摊贩疏导点。”一位流动摊贩表示。

福田区南园街道

华发南路有路段“人车混行” 未见乱摆卖

华强北是电子通讯市场的集聚地,隔着一条深南中路,在福田区南园街道也分布着多个电子通讯市场,并且这里有不少老旧住宅,许多电子通讯行业的从业者就工作、居住在此,华发南路、南园路、爱华路等多条道路所环绕的区域,便是一个典型的区域。

4月23日18时许,记者在走访时看到,华发南路有两条车道,同向只有一条车道,道路中间用护栏进行了隔离,但留有缺口,现场挂有“严管路”的标识牌。

南园街道华发南路上“人车混行”。

华发南路部分路段“人车混行”的情况明显。往来龙胜通讯市场、通天地通讯城、爱华住宅小区的人流车流繁忙,而华发南路两边的人行道被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占据,余下可供通行的空间较小,一些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有行人和非机动车横穿马路,有市场从业者使用小推车拉货也进入机动车道,通行的机动车只能避让、缓行。原本就只有两条车道的道路各种人流车流汇集,狭窄的道路中“人车混行”。

南园街道华发南路上“人车混行”。

“除了堵之外,还可能有安全隐患。行人随意穿行,如果车速过快或是有视野盲区,容易发生碰撞。”市民林先生表示。“人多车多,确实难走,有人贪方便,大家也习惯了。”对于“人车混行”,一名周边市场的从业者表示。

华发南路与南园路的交会路口,也是地铁华强南站F出入口位置,现场有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举着“一停一放显文明”的牌子在维持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现场有空间供行人进出地铁口。

南园路部分路段有四条车道,部分路段为两条车道再加一条可供电动自行车行驶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相对较宽。对比华发南路,南园路“人车混行”的情况也相对较少。

据了解,近期,有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了华发南路行人通行受阻而绕行机动车道的问题。南园街道办在回复中表示,计划将华发南路北段(深南大道至南园路)调整为由北向南行驶的单行道,以优化交通流向,并计划在该路段东侧设置非机动车道及增设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记者走访时,相关计划还未落地。

记者走访的时段内,在华发南路、南园路未见占用人行道的乱摆卖问题,有临街门店将货品摆放到屋檐下,但未摆放到人行道影响行人通行。路面上可以看到有身穿“南园市容巡查”马甲的工作人员在值班,对明显阻碍通行的乱停放非机动车,工作人员会重新摆放好。

环境卫生方面,除了行道树飘落下来的黄叶,路面上果皮纸屑、塑料袋等垃圾很少见,路面整体卫生情况良好,可以看到有环卫工人拿着扫帚在工作,维持路面的整洁。

盐田区盐田街道

盐田路地铁站口摊贩不少 市民希望维持好整洁卫生

位于盐田区盐田街道的盐田路地铁站在社交媒体上相当有人气,地铁8号线方便了人们到盐田游玩,盐田路地铁站也成为不少人去盐田欣赏山海风景的热门站点。从地铁站出来后到达山脚,是不少人追捧的徒步线路的起点,山顶则可眺望港口景观。

盐田路地铁站人流量不小,既有通勤的市民,也有往来的游客,附近也由此出现了摆摊现象,到傍晚时分,来这里摆摊的摊贩就逐渐多了起来。4月23日晚上8点,记者在盐田路地铁站出入口附近看到,一批摆摊车在售卖各种小吃,有卤串、臭豆腐、烧烤、炒栗子、手打柠檬茶等等,现场散发着各种食物的味道。由于该处空间相对宽敞,摆摊车夹道摆卖,中间还留有空间供行人通行。

4月23日,盐田街道盐田路地铁站口附近的摆摊车。

市民陈小姐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此处摆摊点就比较旺,自己因为担心卫生问题,所以很少吃,但听一些住附近的同事说晚上会来这里吃晚餐或者消夜。陈小姐认为,尤其是夏天天气变热之后,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还是要引起重视。

“我现在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边摆摊,一边直播,希望多一份收入。”一位年轻的摆摊者表示,目前,盐田路地铁站的摊贩较多,生意竞争激烈,他也计划转往别的地方摆摊。

记者走访过程中,对于地铁口的摆摊现象,过往市民都希望能规范好秩序、维持好整洁卫生,但具体的看法有所不同,有的主要关注方便、选择多、价格相对门店便宜,有的认为对市容环境还是有所影响、存在食品安全卫生的隐忧。

南山区西丽街道

留仙洞地铁站旁各式摊位 有上班族在路边解决晚餐

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汇聚了一众高科技企业,随着片区的快速发展,周边的人流量不断增大,位于南山区西丽街道的地铁5号线留仙洞地铁站附近,也衍生了摆摊现象。

4月24日晚,南山区西丽街道留仙洞地铁站口附近的路边摊在营业。

4月24日17时左右,记者在留仙洞地铁站A口看到,为了规范秩序,该处出入口外放置了防止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进入的“铁马”。沿着留仙大道辅路前行,该片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路面状况良好,地砖较完整,但周边一些项目还处在施工阶段,给通行带来影响,部分路段的人行道略显狭窄。

留仙大道辅路边,可以看到各式摊位。“这里我们都叫它公司第二食堂,性价比高,经常下班坐地铁回家,路上就直接解决晚餐了。”一位在附近企业工作的白领小张告诉记者,平时这条路的人气很旺,有流动小酒吧、烧烤、小吃、甜品、水果等,24日当天因为天气不好,出来摆摊的商贩较少,“不然辅道的摊位都是满的,会一直延伸到地铁口”。

小张表示,由于往来的人流量大,摊位占据了路面,有时外卖小哥送餐赶时间也会引发小型的擦碰。

4月24日晚,南山区西丽街道留仙洞地铁站口附近的路边摊在营业。

“出摊时间基本在下午五点左右,主要服务周边的白领,今天天气不好生意受了点影响,生意好时一天能卖百八十份。”一位摊贩表示,摆摊卖小吃还是地铁口周边好,留仙洞地铁站周边人气旺,道路宽适合餐车摆放,也不怎么会被赶,所以经营稳定。“如果后续周边设施完善了,也可能摆不成摊子了。”该摊贩表示,到时希望能设置专门的夜市街,如果租金不贵也会考虑入驻。

环境卫生方面,记者走访时未发现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路面整体比较整洁。

圳在评

推动解决好闹心事 让市民生活更舒心

市容环境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体现,更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市民生活得“舒心”还是“闹心”,市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圳街评测”第二期走进原特区内四个区的四个街道,从此次市容环境的走访测评来看,主要存在电动自行车行驶停放、占道摆摊、环境卫生等几类问题。

原特区内街道的整体道路卫生情况较好,但此次实际走访中也发现了罗湖区翠竹街道的主要道路翠竹路上,有垃圾被随意丢弃在一处垃圾桶旁而未及时清理。记者深入到水田二街,也看到了路面散落食品包装袋、纸屑等垃圾的景象。问题看似很小,实际人流量大,经过时都难免会注意到这些“碍眼”垃圾的存在。设想一下,如果这样的小问题“东一处西一处”地存在,难免给人留下不佳的印象,也影响街道的“面子”。

占道摆摊是基层治理的一大难题。2023年9月起,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施行,增加了“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的内容,但相关规定的实际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从此次走访来看,如何“疏堵结合”治理好路边摊,还需要街道因地制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文明创建难以一蹴而就,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有机制、资源及执行层面的问题,还难在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和关切。期待各街道更加积极行动起来,推动解决好市民身边的闹心事,让市民生活得更舒心。

采写/摄影:“圳街评测”报道组